2017 新球季正式點燃戰火!隨著新版勞資協議(CBA)實施,本季聯盟的規定也出現不少的改變,焦點大多放在幾項事關重大的變革,如爭議甚大的「比手勢敬遠」、「合格報價」制度的修正、「薪資上限」的調整等…。 但有項甚少人注意,且與球員登錄和教練團調度息息相關的變革-「傷兵名單」。從本季開始,實施長達五十一個球季的「15 天傷兵名單」(15-Day Disabled List)將暫時走入歷史,改以時效更短的「10 天傷兵名單」替代(舊有的六十天與七天腦癥盪仍維持不變。) 15天制度的檢討 傷兵名單的歷史起源甚早,1915 年的國家聯盟率先實施這項制度,1966 年正式確定了沿用甚久的「15 天傷兵名單」。15 天傷兵名單的制度,提供了非重大傷害卻又無法上場的球員得以專心養傷,也給了球團調度的空間。 不過,由於天數較長,有些球隊經不起重要戰力缺陣至少半個月之久,對於某些受了皮肉之傷的球員,寧可讓其隨隊,甚至以替補上陣,也不願直接列為「非戰力」。 (Trevor Bauer 去年季後賽受傷的景象仍歷歷在目。) 以實際的資料來看更是如此。Jeff Zimmerman 曾統計過去十五年有關 15 天傷兵名單的資料,發現了 3360 位因傷高掛免戰牌的球員,僅有457人在屆滿日「準時地」重返球場。平均而言,每支球隊每年數十位進出傷兵名單的球員之中,僅會發生1次如此的案例。 而傷兵名單時效的縮短,將對調度用兵與球員定位產生極大的影響。下文將詳細分析。 對調度的影響 讀者們看到這,可能會認為五天的差距影響不大。我們可以試想一個狀況:若球隊採行五人輪值,則在10天之內,某位投手(通常是五號先發)的出賽狀況會是如此。 第1天~第4天:休息 第5天:先發出賽 第6天~第9天:休息 第10天:先發出賽 簡單又明瞭,每十天出賽兩次。但比賽是不可能漫無止境的進行,諸多場連賽之間必定會有休息日(日本稱為移動日)的安插,而當休息日出現時,投手的出賽狀況便會如下所示。 第1天~第4天:休息 第5天:先發出賽 第6天~第10天(含一天休息日):休息 第11天:先發出賽 舊有的規律被打破了,投手在十天的循環期內,只先發了一次。與其登錄個只能在十天內出賽一次的末段輪值,為何不考慮將其擺入傷兵名單,並從 3A 拉上一個強力後援,或是值得一試的新秀呢?正常球隊的戰力配置都有以長局數作為定位的投手,與其卡著「五號先發」,
ATG戰神賽特
不如以長中繼頂替一場,並清出位置增加牛棚人手,短期調度上更加靈活。 況且自明年起,大聯盟的賽季將延長為 187 天(較現行增加四天),「休息日」的出現將更加頻繁。 寫到這裡,應該有人會反駁這個理論-「下放」的動作也可以達成相同的目的,為何不選擇如此而要擺入傷兵名單呢?首先,
線上二十一點
選擇權是有限制的權利,一個合約被大聯盟球隊買斷的球員,僅有三次的選擇權可以運用。倘若該球員的選擇權已經用光,則只有三條路可以選擇-放在大聯盟、讓渡移出40人名單、釋出。對於上了大聯盟後表現掙扎的「4A」型球員,
TZ娛樂城
傷兵名單時效的縮短,可以提高母球團使用他們的意願,不必早早決定是否讓渡。 (李振昌效力印地安人時期,已將三個選擇權用盡。) 舉個實際的例子。2016 年 8 月 16 日,紅襪隊的 Eduardo Rodriguez 在該場先發的前四局大殺四方,投出了無安打 7K 的成績。然而在第五局,
DB電子試玩
他因腿筋拉傷而提前退場。接下來的12天他都無法再出賽。 紅襪當時並沒有直接地將他放入傷兵名單靜養,主因是傷勢不嚴重,「看起來」不需要休養超過15天,其次是紅襪當時正力爭美東龍頭,他們也不希望直接折損一名可用之兵。球團希望 Rodriguez 可以在 8/21 順利回歸,但到了當天 E-Rod 的狀況卻不見好轉,球團只得拉上 Henry Owens 緊急扛下,並下放替補野手 Deven Marrero。不過 Owens 主投五局狂失八分黯然退場,球隊收下一場敗仗。 這12天內,E-Rod 沒有為球隊做出任何貢獻,空佔了 25 人名單中的一席,確實大大影響了球隊的調度。當然,教練團不能預測未來,無法早早預知下放,
富遊娛樂城
但傷兵名單辦的到。傷兵名單的「回溯」(retroactive)可以溯及既往受傷日至多十天,要是球隊在 8/21 發現狀況不樂觀時,便可藉由「回溯」使受傷日追溯回 8/16,早早做出預判,並做出對球隊幫助最大的升降。因此,隨著今年 10 天傷兵名單的實施,便可避免出現如上述所言長達 12 天的空窗期。 再者,對於年資高的球員而言,由於有「老將條款」的限制(年資滿五年球員,未經其同意不可下放),使下放變得難上加難。而傷兵名單時效的縮短,將可促使球團「照著規則走」,不必在球員受傷之時只能列為每日觀察對象苦苦守候。 末段先發與長中繼定位的模糊 我在先前所寫的兩篇文章-「Jason Hammel 分析」與「大都會的豪華輪值」,都曾提過五號先發的定位。以下節錄前篇部分內文。 五號先發的出賽數本就不比前四號輪值,無論在例行賽、季後賽皆是如此。而要找到球員臨危受命扛下一場先發,並非難事。以球隊的戰力配置而言,「長中繼」正是最恰當的人選。長中繼投手的出賽場數並不多,但局數卻比一般後援來得多,大多時候又以接先發投手的爛攤子為主(因此又被稱為敗戰處理),因此較不需考慮體力問題。 此外,根據數據派作者 Mike Petriello 的統計,
濕婆傳說
去年先發投手平均投球局數是 5 2/3 局。其中去年先發超過30場的投手,平均每場可負擔 6.1 局;先發不滿 15 場的末段輪值,每場僅可負擔 4.5~5.1 局,「雙先發」的組合本就時常可見,在現行傷兵制度面臨大變革之下,未來「末段先發」與「後援」的邊際,勢必更加模糊。 結論:中職的前車之鑑 文章的最後,筆者要重申一點,儘管調度的靈活對於球員健康、球隊戰力都是好事,但我仍不支持一支球隊的陣容成天持續變換,也不鼓勵有詐傷的狀況發生。 舉個反面的例子供各位參考。中華職棒,在今年終於將長期為人詬病的一二軍升降制度,做了變革。舊有的制度為下放二軍後七天內不得回一軍,這使得一週僅有五場比賽的中職,得以變出「先發完隔天立刻下放二軍」的荒謬戲碼,不僅大大影響球員年資,對於戰力應維持穩定的原則也大打折扣。 回頭反思美職,儘管工會與聯盟皆表示,傷兵名單的使用仍將建立於誠信的原則,不會出現技術性規避或詐傷的問題,但球員征戰整個賽季,大小傷病本就在所難免,只是程度嚴重與否的差別。現在既然開了這條方便之門,恐怕也難以防範球團為戰力著想所做的一切考量。這也是本季值得觀察之處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SOURCE:Less is more: Shorter DL stays could bring big changesThe 10-Day Disabled List Is a Beautiful Thing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如果喜歡本文,歡迎追蹤筆者的專頁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