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宗樑華碩電腦亞太區暨臺灣區總經理:
警訊--全球PC經營難度愈來愈高!
雖然離開IBM已經6年,但對我個人而言,在IBM服務的那段時間,IBM給予我非常大的肯定,因此今天IBM出售個人電腦事業的消息,我實在不願意做出任何評斷,只希望買賣雙方都能得到一個好結果。
然而IBM將個人電腦事業部門賣掉,對於華碩而言是一個警訊,代表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經營難度提高。雖然這件事情的發生不致會直接衝擊到華碩的經營,但卻警惕華碩要更能洞察「基本面」的變化。IBM的電腦產品,若從「價格/性能比」來看,是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期待,華碩看到這點,因此「基本面」的意義在於,如何利用華碩身為全球前10大筆記型電腦品牌中,少數幾家有在自己生產的優勢,將產品品質以及消費者滿意程度做到最好,而不被淘汰。
** 洪漢青明基全球營銷總部業務總監:
要繼承IBM產品的信任感,超級不容易**
每個購併案一定有雙方認為有利的地方,對IBM而言,可以更專心的經營電子商務整合,對聯想來說,順勢取得筆記型電腦「Think Pad」的品牌及資源,進軍國際市場。
不過我們可以看看2000年惠普跟康柏的合併,就連兩家規模、管理水平、還有人才素質都這麼相近的公司,到現在都還會傳出一些不合的風波,聯想固然是中國第一大電腦公司,但跟IBM一比,大家很清楚這中間的落差,以前買IBM的產品,會有一種「信任感」,但聯想顯然還沒有,而且中國人不論是做生意、或看問題的方式.都跟西方很不一樣,所以彼此的磨合會是一大問題,特別是對IBM的員工而言,心理面一定會出現失落感,如何避免人才的流失,會是雙方管理階層最棘手的問題。
站在競爭者的觀點,即使IBM退出市場,但全球PC市場每年仍以10-20%不等的速度成長,特別是筆記型電腦的部份,品牌跟服務仍然會是勝敗關鍵,所以某種程度來說,這真是一個「趁隙而入」的好機會。
**方國健麥實創投總經理:
簡體中文要說好英文,
戰神賽特詐騙
須要一劑猛藥!
**
IBM出售PC事業部,在業界早就被討論很多年了,最後由聯想接手,並不會讓人意外。對戴爾電腦、惠普等其他PC廠商來說,IBM在PC上的經營模式已經有點過時,它至今仍還有很高的研發、設計、生產比重在日本,成本結構遠不如戴爾或惠普把製造比重移轉至臺灣,因此在現有的殺戮市場中競爭,就顯得非常吃力,當然PC大廠對買IBM的PC業務,也興趣缺缺。
聯想吃下IBM,我認為可算是聯想進軍全球市場所下的一劑猛藥。聯想過去兩年來全球化的表現並不成功,透過這次購併,等於一次就有了全球的通路與行銷管道,但真正的考驗還是在內部,舉最簡單的例子,聯想內部的公文系統,還是以簡體中文為主,如今因購併而成為全球化的PC廠商,要調整的時間和所付出的成本,都是考驗。
陳敬宏惠普臺灣分公司個人電腦事業群總經理:
臺灣代工業大洗牌,
娛樂城有哪些
2006才會來
帶有中資色彩的聯想集團購併IBM全球桌上型、筆記型電腦及相關研發、採購業務後,雖然一下子就躋身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製造商,但是對它在臺灣的競爭對手造成的衝擊影響不大,而且可能削減其市場競爭力,讓其他的競爭者有機可趁,當然,惠普也將進一步擴大在臺灣的市場占有率。
目前國內個人電腦的市占率外商排名前兩名為惠普與IBM,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後,
ATG電子
將因中資色彩而削減在中信局、政府機構與軍方等商用市場的營收,將拉大惠普與IBM在臺灣的銷售業績;中長期則會對國內代工大廠可能產生重新洗牌效應,目前IBM與聯想的PC、NB代工廠商將開始整合訂單,不過由於兩家公司購併的磨合期估計需半年,且相關代工訂單都是在9至12個月前確定,推估代工廠重新洗牌效應到2006年才會出現,短期對國內IT代工廠商影響不大。
陳睿聆IDC硬體設備資深分析師:
IBM用PC換中國Service市場,高明!
這次聯想購併IBM的PC部門,是一次雙方各有盤算,企圖雙贏的購併,IBM著眼的是中國PC以外的市場,聯想著眼的,
完美真人
則是IBM中國以外的PC市場。對IBM來說,這次購併後,搖身成為聯想集團中除了中國政府以外最大的股東,而在中國市場,與政府關係是十分重要的一環,這次購併對近幾年朝資訊服務加速布局的IBM來說,有助進軍中國市場。換句話說,
奧林匹斯
藉著出售PC事業,換取中國市場中較高毛利的「科技服務」生意。
聯想接手IBM的PC,後續發展則仍待觀察。從數字來看,今年第三季聯想在全球的PC出貨量為116.2萬臺,中國的出貨則為116.1萬臺,幾乎是百分之百的中國PC廠商,參考PC產業過去十年來,幾次重要的購併經驗,很少有成功的案例,對聯想來說,能否維持住既有IBM在全球PC的市占率?能否透過購併在市占率上創造「一加一大於二」的效果?都將是觀察重點,另外,對其他的PC品牌廠商來說,IBM的品牌吸引力短期將受到衝擊,
鉅城娛樂城
這次購併也可視為一次市占率提昇的機會。
文章源自於數位時代,